一集看懂中国人和稀泥的套路:本意是好的!
感恩虐待自己的人,都是什么心理?|哲学|心理|教育|自我成长|
大家好,我是Anthony,欢迎来到我的频道。这期视频主要想和大家聊聊中国社会一种常见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本心是好的”。很多在中国成长的人都对这句话不陌生,通常来说,当某个人被伤害时,就会有人从“那个人的本心是好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你好”,劝受害者想开点,不要太计较被伤害的体验。当然,这种逻辑也广泛地被用在了政治宣传和维稳上,每当社会上出现了不公正的事件,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种文过饰非的说法,那就是去强调有权力者的初心,本意,或者说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方法、手段、执行、细节上面出了差错。这种套路说的多了,就有人把这些常见话术总结成了一个段子,叫中国的四组二律背反,就是四组自相矛盾的命题,其中有两句是:“上面的本意是好的,都是下面的人执行歪了”,以及“下面的人也没办法,都是上面要求的”,这两句放一起,当然有一种很强的讽刺效果。那今天这期视频,我们主要从个体心理的角度去分析这种说法,当然从政治制度出发也是一个很好的角度,但这个打算以后再说。
之所以想聊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有一位网友和我讨论了他的个人经历,在征得了他的同意,并且隐去了个人信息后,我打算把他的故事分享出来。这位网友说道,他在中学时遇到了一个喜欢靠打人的老师,这个老师非常喜欢打学生的耳光,以及对学生进行言语侮辱。某一天,该老师误以为班上的激光笔被学生搞坏了,就扇了几个她认为有嫌疑的学生的巴掌,但这几个学生不承认,于是老师要求他们再指认出别的嫌疑人,然后继续打,第二天大家发现激光笔并没有坏,只是没电了,但该老师也没有任何道歉的意思。在漫长的中学阶段,这个老师给所有的同学都造成了很深的精神伤害,也包括这位网友,虽然他早已离开中学,但每当回想这件事,还是感到不受控制的暴怒。然而,让他感到更痛苦的是,他的这种愤怒得不到什么共鸣和回应,他发现,虽然每个同学都很怕这个老师,但当老师偶尔流露出一点善意时,同学们又都会说“人是不坏的,本意是好的”。他回忆那个时候的自己,虽然也很厌恶和反感该老师,每天战战兢兢地生活,但偶尔也会被这种氛围所同化,也会喜欢这个老师。这种自我分裂的感觉让他更加痛苦,怀疑自己的愤怒是否是真实的。如今,当他去学校的贴吧尝试搜索该老师的信息,试图找到和自己有同样愤怒的受害者,却发现虽然很多学生都挨过这个老师的打,但却在毕业后都齐刷刷地感谢和怀念这个老师。比如截图里的这位学生就说到,自己被该老师打了三年,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回忆,但是,重点是但是,虽然这个老师的方法很极端,但班里至少有四十多个要考进一中。这里插一句,这个一中估计是他们当地最好的高中。接着,这位学生满怀深情地回忆起了那个老师的常用骂人语录,并表示“你们现在还小,以后上了高中就知道来感谢了”。
另一位学生在教师节的这天发帖,祝该老师节日快乐,这位学生也是回忆道:我们当时整天偷偷说您的坏话,现在想来真是幼稚,我们为能遇到您这样负责的好老师感到荣幸和骄傲。这个学生还总结了一个中国特色的规律:负责的人总是招人恨的,不负责的谁都喜欢。和上个同学一样,她也很深情地怀念起了老师那几句骂人的话。
还有几位学生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比如这个同学说:老师的方法极端,但是老师是为了你们好才牺牲自己的。另一个同学说,感谢李老师,我唯一好的就是英语,不是你逼我我也学不会。总之,诸如此类的发言比比皆是,让这位网友感到自己的愤怒几乎得不到回应,所有的信息,所有的人,似乎都在否认自己所遭受的创伤,都在告诉自己,纠结于创伤是不够成熟的表现,等再长大一些就懂了。这种整齐划一让他感到既愤怒又窒息。
那么,我们该怎样解释这种集体地感恩虐待者的行为,以及那种“本心不坏”的说辞呢?虽然我不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但我完全能够想象,他们对老师的这种感恩心理,其实是他们童年时期亲子关系的复刻。就是说,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是长期遭受来自父母或者抚养者的羞辱,冷落或者辱骂,这使得很多人分不清楚爱和伤害的边界,会把伤害解读成另一种特别的爱,从而回避掉巨大的焦虑和恐惧感。儿童会将自己遭遇的现实给合理化,如果一个儿童遭到了父母的忽视和打击,他并不会想到:哦天呐,这一切都是因为我的父亲是一个酒鬼,我的母亲是一个有童年创伤的人,他们不幸地结婚在一起,然后无意识地把自己的创伤转移给我,这不是我的错。显然,儿童不会这样思考,事实上,儿童会努力维护父母完美的权威形象,他会认为,打我也是爱我的表现,虽然我很生气很难受,但我的父母本意还是好的。而且周围的人也是这样说的,那儿童也就更愿意去接受这种看法, 来让自己好受一些。人们经常会认同自己最厌恶父母的那些特征,这种认同可以减轻自己的焦虑,比如,如果你有一个暴力专制的父亲,你可能也会美化这种暴力,并且在日后也变成这个样子。所以说,很多人理解的爱,总是带着这种施虐受虐的色彩,因为他压根没接触过平等和尊重的人际关系是什么样子,想象不出来,他所见识过的爱,都是带着威权和虐待色彩的,他会认为这就是爱的全部形态,如果一份爱里没有了施虐受虐,就像没有调料的食物一样无味。而这种情感模式这当然也会影响他们未来的恋爱及婚姻关系。正如我们在今年年初讲早恋的那期视频里说的:
在中国,不论是原生家庭还是社会,对个人的自尊和边界都不够尊重,这经常会扭曲中国人对爱的理解,并导致一种畸形的虐恋关系。两个对亲密关系都不够自信的人,往往更容易互相吸引,并分化成操纵和被操纵的关系,一方习惯于讨好,付出,自我牺牲,受虐,另一方习惯于命令、控制和施虐,且双方还经常互相离不开彼此,美其名曰“相爱相杀”,其实这都是对爱和情感有严重的误解。
而这种误解,当然也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塑造出来的,也就是苦难崇拜的文化,我们花了3期视频讨论中国人的苦难崇拜情结。在这个案例里,苦难崇拜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学生认为,自己在精神上遭受的苦,都必然是有意义或者有价值的, 比如第一个学生说,正是由于老师不停地折磨我们,全班才会有四十多个人考上重点高中。但据这位网友所说,这主要是因为这个班的生源本来就是掐尖的产物,换言之,没有这个老师,成绩也不会差。但学生却愿意把一切成绩归功于老师的虐待。因为如果不这么归因,自己受的苦就变得毫无意义,就要面对自己是受害者这么一个残酷的事实了,学生们宁愿相信,正是自己的受苦换来了好的成绩,每当自己对于遭受的苦难感到怀疑时,就越是要拼命地强调这一点来安慰自己。
苦难崇拜的另一体现是他们将老师的牺牲视为负责的表现。也许这位老师自己的生活很清贫艰苦,并且花了大量的精力在学生身上,表面上看她从学生这里没有获得什么利益。于是学生们会感到,这位老师的确是牺牲自己,奉献他人的,老师的吃苦证明了她在道德上的崇高,而且这位老师还要承受学生的不理解和攻击,更说明了她人格的伟大,而自己当然要为能拥有这样高尚的老师而自豪。
当然,这种心理在中国社会是极其普遍的,这里隐含着一种对受苦的道德上的美化,那就是受害者把施害者吃的苦,一厢情愿地解读为“都是为了我好才受苦的”。在中国的组织,比如学校或者公司,当一个独裁者对下属非常狠,但同时自己生活也比较艰苦,没有什么物欲时,大家反而很容易打消对他的憎恨,反而感觉这个独裁者很无私,至少比那些并不独裁却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还更高尚。比如历史上的诸葛亮,当然也包括刘备,都是信奉商鞅韩非那一套法家理论的,当他们占领益州后,也是采取法家的严刑峻法的。裴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就记载:
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
意思是说,诸葛亮制定了对百姓严厉盘剥的法律,从士绅到庶民都心怀怨恨。而三国中最弱小的蜀汉能频繁发起北伐,当然离不开这一套高强度的汲取体制。不过《三国志》又说到,在诸葛亮死后,蜀地百姓开始为他立庙祭祀。陈寿说:诸葛亮的法律虽然非常严厉苛刻,但却没有什么怨恨者,百姓对他又畏惧又爱戴。那这就有一个问题了,当时四川的百姓到底是怨还是不怨呢?这里我比较认同《秦制两千年》一书的看法,就是最开始刘备诸葛亮建立这套体制的时候,他们是怨恨的,但时间久了他们发现无法反抗,同时又发现,在诸葛亮统治下的蜀汉,官民是平等的贫穷,就连实际的最高统治者,也就是诸葛亮自己其实过得也比较清贫。到诸葛亮去世时,他的家产也只有在成都的“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这种表面上的公正和平等,可以极大地消解他们内心里因为遭受压迫、受到剥削而产生的不满。而在诸葛亮死后,刘禅终于可以放飞自我,大兴土木修建宫苑,于是百姓们开始怀念诸葛亮统治下那个平等贫穷的时代了。那这也是中国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普遍心理。当大家感到自己被一个无私的独裁者所统治,就会遗忘自己所遭受的伤害,甚至还会美化和怀念这种统治,将其解读为一种崇高的牺牲,或者认为这里面有某种理想主义精神。比如某些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终生,付出了重大的牺牲,而且生活比较简朴,于是人们就认定他的理想一定有某些可取之处,起码出发点是好的,哪怕他的理想其实既疯狂又残酷。这典型体现在某些专制国家的领袖身上,比如古巴共产党领导人切·格瓦拉。
另一个感恩虐待者的典型案例,是朝鲜在20世纪90年代的苦难行军。我们在去年12月31日的这期视频里,曾经提到过:朝鲜大饥荒导致了数以百万计的死亡,金正日坚决否认饥荒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并发起了政治清洗,试图以更加高压的手段管制社会,震慑潜在的不满者。令外界观察者大跌眼镜的是,在大饥荒中,金正日的权力不但稳固下来了,甚至民众对政府的支持度还有所上升。相比之下,苏联在1987年提出了一系列新政策,提倡尊重人权,多元化和公开性,放开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结果很快引起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垮台,也间接使苏联解体。这似乎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伤害太严重,严重到破坏了一个人的反思能力时,人反而可能感谢那个伤害自己的人。就像朝鲜大饥荒使很多人饿到头昏眼花了,根本就顾不上思考什么问题,在这种极端匮乏下,人的头脑会变得更加简单,更容易因为一些偶尔的善意而感恩。所以,“本意是好的”这种思维方式,背后是很深刻的无助和创伤。那下期视频,我们从宗教和哲学的角度,继续来讨论这种思维方式的荒谬。今天的视频就先到这里吧。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个人的困惑想找我咨询,请联系我的邮箱,如果你无法付费或无法加入会员,也请联系我,我会提供其他方式。详情请参考这张图片。我会把这期视频放在《心理与教育》这个列表内,同时也推荐大家去看我这个列表内的其他视频,感谢大家的收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