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长辈总觉得你很脆弱?成年后,一定要“把自己养一遍” !
中国年轻人的心理问题为何越来越多?|心理|教育|历史|自我成长
大家好,我是Anthony,欢迎来到我的频道。这期视频想跟大家聊聊我最近的一些感想。很多正在治疗自己创伤的朋友对我讲,他们常常会面临父母长辈和亲戚的质问,就是为什么现在中国年轻人的精神和意志越来越脆弱,动不动就抑郁,痛苦,感到无意义,我们那个时候条件更差,现在也过得好好的,照样能生活工作。
那很多人本来就陷入精神内耗,听到这种质问就更加内耗了。因为表面上看,如果说年轻人是因为没有得到好的抚养而感到痛苦,那么父辈生活在一个不论物质条件还是文明水平都要更粗糙的时代,却似乎很少有人表现出什么创伤。这个事实更加剧了很多年轻人自我怀疑和否定的状态。这期视频我们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其实,一个人总是质问别人为什么如此脆弱,不如说这本身就很像是创伤的表现。创伤会抑制人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在僵硬的,缺乏弹性的价值观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能接受自己的地方。比如一个厌恶同性恋的人,可能自己就有这样的冲动,但自己的性别概念使他无法容纳这种冲动,于是就转化为对他人的憎恨;一个厌恶别人意志软弱的人,可能自己就经常感受到无力,以及对寻求他人关心、链接和支持的渴望,但他们的生存环境不容许一个人表现出脆弱。父母以及社会规范都告诉他们,你只能靠自己变强大,不要寻求别人的安慰,也不要指望别人帮助你,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又是渴望他人的理解的,于是他们将这种需求压抑到无意识中,这样以来,他们内在不一致的自我表征才能够得到统一,但这种统一毕竟是虚假的,表面的。那部分被异化的自我总是倾向于通过在他人身上活现、唤起,才能够缓解自己的焦虑。
比如我遇到一些很强势的父母,他们会感慨自己的子女意志软弱,缺乏他们的坚强,甚至还认为是自己对孩子太好了,让孩子缺乏吃苦耐劳的考验和锻炼。但其实,孩子的这种无力的状态正是他们无意识中塑造出来的,因为他们需要不断地外化自己的无力感,脆弱感,才能够保持自己的硬汉形象。他们可能在物质上给孩子创造了优厚的条件,但拒绝接受孩子渴望链接和亲密的需求,这使得这个孩子仍然会有孤立无援,缺乏支持的感受。
一个人越是不被允许寻求人际支持,表达情感需求,他的自我的割裂和扭曲也会越严重,相对而言,男性在表达情感上要更难被社会规范所接受,因此大男子主义也经常表现为一种冷漠,缺乏对他人的信任,以及缺乏同理心的强硬,这也可以视为一种“强迫性的自我依赖”。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的社达倾向非常严重。因为中国人,尤其是父辈成长在一个不被允许表达个人感受的环境之中,他们也会将这种强迫性视为某种自律的美德,认为抱怨社会,向外界表达需求的人都是软弱无力的,当然也很难看到社会框架和制度的不公正。正如我们在去年1月的这期讨论代际创伤的视频中说的:毛时代的中国是一个以群众运动为特色的极权主义社会。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被严厉监视的环境中,他的安全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信任他人的能力都会遭到伤害,而这些创伤往往会传递给下一代。因为抚养者生活在一个信息封闭,周围人意见高度一致的环境,他看不到理性的声音和真实的辩论,只有情绪化的政治宣传,因此自己也难以去客观评判两种不同的观点,容易把主流意见当作唯一真理。
他们防御性地否认自己的需要,然而客观上却给他人,尤其是自己能控制的人带来了更多的痛苦。有些人只能控制自己的孩子,而有些人能控制更多的人。在中国社会,权力越大的人能控制的人就越多。比如历代皇帝出于对血统纯正的焦虑,用阉人来充当宫廷内侍,或者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修建巨大的陵墓,到海外求取仙药等等。独裁者身上普遍有偏执,多疑,冷酷的倾向,这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权力,把内心的焦虑轻松地转化为他人的问题,而无需独自面对和处理。
从这个角度上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己的创伤,这首先是一种进步,意味着一种自我负责的精神。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在成长中的问题,他在生育孩子时才会更慎重,更可能意识到自己要为孩子负责,也更可能终止这种创伤的传递。比如一位女士成长在一个高压苛刻的环境里,有一天她对女儿的撒娇感到莫名的愤怒并朝女儿发火时,她突然意识到,这正是母亲对待自己的方式,从此她有意识地去反思这种冲动,显然,她没有将女儿理所应当地视为自己精神上的附庸,没有下意识地让女儿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这正是基于一种对自我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与那种出于传宗接代的对家族的责任感,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后者只是将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都视为家族伦理下的工具,个体在心智上只是依附于家族伦理的一份子,放弃了自己行动的责任和自由。这也是中国家庭内部创伤代际传承的原因。正如我们在讲婆媳矛盾的那期视频里说到的,很多女性本是重男轻女的男权文化的受害者,但后来却也成为了加害者,这种互害循环就在于个体放弃了自己的意志,而完全为外在的强制或者内在的创伤所左右。
能否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努力地保持自己行为的内在一贯性,这可以说是现代社会和前现代社会道德伦理的一个本质区别。正如康德所说:首尾一贯性是哲学家最大的义务。意志的原则,就是只遵照可以使自身作为普遍律的标准去行动。按照康德的观点,将自由意志一以贯之才是合乎道德的,这就是自律,也就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这意味着一个人不能以外界的约束和内在冲动为理由,去否认自己的自由意志。所谓自由意志的一贯性,就是说我在任何一个场景下的我都是同一个我,我不能说昨天我喝醉酒了,所以那是另一个我,我不承认自己说过的话;有些人受到蒙蔽和欺骗,或者自己也遭受了创伤,因而在冲动下做了错误的事,这是值得被同情和理解的,在法律和社会规范的层次上可能是没有责任的,也未必要对他人感到内疚,然而在内心层面上,我仍然要为我的行为负责任,哪怕我那个时候是因为无知,因为毕竟获取更多的知识,摆脱这种无知的状态,归根到底也是我的义务。《理性化及其限制》一书这样总结这种自由人格:
为了达到自由,不仅需要有不屈服外界强制的坚强意志,而且还要有对周围环境广泛的事实认识,既要对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个领域负责任,同时还要能忍受住由于未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和紧张。
这样的一种理想的人格,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成熟的人。就像马丁路德在1521年与查理五世皇帝辩论时的那句名言所说:“真正令人感动的是一个成熟的人,无论其年岁大小,他为自己的行动后果负责任,并以全副身心感受到这一责任。”
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状态,不过这里也要说一句,在中国,社会规范很容易混淆和压缩个体的边界,把一些本不属于个人的责任硬说成是他的责任,然后让他为自己负责,然而真正的为自己负责,也意味着要去分辨和推开他人为自己强加的责任。在今年1月的这期视频里我们就提到:
在前现代社会,个人的价值和使命是被集体所决定了的,个人被视为集体或共同体的附庸,没有独立选择自己生命意义的自由,因此,前现代社会的个体有了某种心理疾病,他往往会被外界从道德和伦理的角度来审视和批判,而不会获得个体视角的理解。因为心理疾病的概念,本身就预设了一个人精神和人格的独立性,我们是从这个人自身的目的出发,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他的疾病,哪怕这种心理学的解读可能与他的社会身份,他对集体所需要承担的道德义务相冲突。
现代心理学各个学派对人性的预设虽然有所差别,但往往都预设了人的自我是本位的,个体的困境是靠增强自我来超越和克服的。依恋理论认为,个体内在的整合是心理治疗的关键。正如一位依恋心理学家所说,心理治疗师的任务就是准许患者去思考那些父母曾经妨碍、禁止他们去思考的想法,去体验父母曾经妨碍、禁止他们去体验的感受。人本主义心理学更加强调,个体对真实感受的充分接纳,是化解心理障碍的关键,也就是将自己所有的感觉和内在体验进行整合,并组织进自我概念当中。
因此,心理治疗是启蒙精神的产物,只有站在个体人格独立的立场上,我们才会承认某一个人有心理问题,如果认为一个人天然地依附于另一个人,所谓“雷霆雨露均是君恩”,“天下无不是的父母”,那当然就不存在任何心理创伤可言了,因为这种依附关系根本就不承认个人,当然也就不可能承认存在伤害。自由意识的觉醒,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与原始环境和天然纽带的分离、断裂,人会开始觉察到自我和环境,和父母家人之间的区别,并开始以分离的眼光去审视彼此的关系,这意味着他在精神上远离了自己的乡土,也难免会有一种异化感和孤独感的。在西方社会,克服这种孤独感,靠的是觉醒者的联合,因为彼此都是孤独的,这反而可以成为一种新的人际关系的纽带,在鼓励独立的社会制度及文化下,个体更容易克服对母胎和乡土的怀念,投入到新的生活之中。
而在中国,这一进程则受到了重重的阻力。中国年轻人的痛苦,表现为观念的相对超前和进步,与社会结构的相对滞后和保守。在讲婆媳关系的那期视频我们曾经说过:中国农村女性在20世纪80到90年代出现了一个自杀潮。一个明显的原因是,改革开放后,原先在毛时代被镇压的宗族文化得以短暂复兴,于是很多女性在这种压迫下宁愿选择自杀来摆脱这种压抑的家庭结构。到了2000年后,伴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潮流,越来越多的农村女性能够外出打工谋生村,而这一群体的自杀率也随之降低。这意味着社会结构的进步,哪怕是很有限和微小的进步,都能够大大缓解精神上的痛苦感。
今天中国年轻人的困境也跟这个事情有类似之处。在当今的中国,虽然政治上的诉求仍然受到压制,但追求个性和独立的声音已经成为时尚,甚至成为值得羡慕的事情,当然很多人对个性的理解有偏颇。然而现实是当年轻人发现自己在学校,职场,社会等公共空间,仍然要面对各种人身依附性,并且发现自己很难改变和撼动这种结构时,这种幻灭感和无意义感就会格外强烈。比如在5月24日发的这期视频里,我们就提到了中国高校充满人身依附性的导师制度,已经成为催生研究生抑郁和自杀现象的主要原因。虽然说比起中国古代的学徒制,导师制还是人道的多了。但是大学生们毕竟是在一种高预期的状态下,对学校的阴暗现象缺乏足够的了解,就很容易产生强烈的痛苦。再比如我们在今年1月的这期讨论企业文化的视频里也说道:即使中国的公司有不少看起来相当平等和现代的有形结构,最后却仍然产生了一个个土皇帝。在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上,中国的民营企业有时候比体制内还要夸张。随着中国经济持续走下坡路,中国社会各个场域中的不平等会更严重,在过去培养起来的那种对人权持续进步的期待,也很容易变成对现实的失望和幻灭,但有高期待总是好事情,毕竟那种认命和麻木带来的心理平衡,才是更可怕的。今天的视频就先到这里吧。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个人的困惑想找我咨询,请联系我的邮箱,如果你无法付费或无法加入会员,也请联系我,我会提供其他方式。详情请参考这张图片。我会把这期视频放在《心理与教育》这个列表内,同时也推荐大家去看我这个列表内的其他视频,感谢大家的收看,再见!